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新闻动态 > 媒体聚焦 > 正文

媒体聚焦

​【石榴云/新疆日报】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丨为现代化实践注入“人才动能”

发布时间:2025-03-18

       石榴云/新疆日报记者 赵西娅

  伴随着新疆和田学院图书馆单体项目最后一方混凝土浇筑,该校二期建设项目日前完成封顶,项目建成后,学校将进一步实现提质扩容,为当地科技创新、产业升级提供有力支持。

  办好高等教育,事关国家发展和民族未来。新疆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实施高校布局优化工程,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全面提高人才自主培养质量,为服务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提供智力支撑和人才保障。

  高位谋划  优化高校布局

  新学期伊始,走进新疆和田学院,红白相间的楼错落有致,教学区、生活区、运动区等有序分布,球场上同学们追逐奔跑,整个校园洋溢着勃勃生机。

2024年11月8日,新疆和田学院揭牌成立。图片由新疆和田学院提供

  2024年,新疆和田学院、新疆天山职业技术大学克孜勒苏柯尔克孜自治州校区相继成立,实现了南疆本科教育全覆盖,成为新疆高等教育发展具有标志性、里程碑意义的大事。

  新疆和田学院紧贴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和和田地区现代化产业体系,开设应用化工技术、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等18个新兴专业,计划5年内实现全部本科专业招生。

  “学院将围绕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等领域,培养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全力打造地方性、多科性、应用型本科高校。”和田学院党委副书记、院长王志坚说。

  新疆一盘棋,南疆是棋眼。推动南疆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对于促进南疆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满足各族群众对高质量教育和美好生活的期盼与向往具有重要意义。

  我区以南疆高等教育发展为重点,大力推动喀什大学等院校提质扩容,加快谋划创办理工院校,持续提高理工科专业人才培养比例,增强学科建设前瞻性和专业适配度,南疆高等教育发展呈现新气象。

  “我们以南疆为重点布局建设理工类、应用型本科高校,提升高等教育对新疆高质量发展的支撑力和贡献度。”自治区教育厅相关负责人介绍,自治区坚持把高等教育发展作为南疆教育工作的龙头,优化学校布局结构和教育资源配置,加强教师队伍素质能力建设,做强理工类学科专业,为促进南疆高质量发展提供可靠的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撑。

  与此同时,自治区进一步优化高等教育资源配置,逐步实现“地地有本科教育”目标。推动新疆大学“双一流”建设,新设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加快推进其他职业技术大学筹建工作。

  紧盯产业  调整专业设置

  今年,新疆大学启动“优本扩容”计划,2025年本科招生人数将新增355人。

  新疆大学“优本扩容”计划旨在响应国家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战略,满足社会对优质人才的迫切需求,学校将对接国家战略和自治区“十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在招生专业设置上通过学科专业结构动态调整、产教融合深化及资源精准配置,实现高等教育与区域产业协同升级。

  新疆依托资源禀赋和区位优势,提出重点打造油气生产加工、绿色矿业、新能源新材料、文化和旅游等“十大产业集群”,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产业发展离不开人才支撑,而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主阵地,其学科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的适配性直接影响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当前,新疆学科专业结构仍存在传统学科过剩、新兴领域不足等问题,亟待通过系统性改革打破瓶颈。

  围绕“十大产业集群”和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我区研制印发《自治区普通高等教育学科专业设置调整优化实施方案(2025—2030年)》,破解长期以来学科专业优化调整与市场需求对接“慢半拍”壁垒,建立科技发展、国家战略需求牵引的学科调整机制,围绕自治区优势特色产业、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等重大战略需求,超常规布局急需理工类学科专业,有力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能力。

  学科专业事关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能力。我区修订《自治区高校本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指导高校聚焦社会需求、专业标准及学校特色申报设置专业,2024年已新增获批本科专业49个、新增推荐本科专业51个,撤销本科专业22个,其中增设智能采矿工程、智能制造工程、储能科学与工程等急需紧缺理工类专业占比达65%以上。通过强化专业动态调整机制,持续压减就业率低、社会需求弱的学科规模,推动形成与区域产业转型升级相适配的学科专业体系,为高质量发展提供高水平人才支撑和智力保障。

  协同联动  促“四链”融合

  去年底,新疆首个国家级市域产教联合体——昌吉国家农高区现代农业产教联合体揭牌。该联合体凝聚政、行、企、校工作合力,致力于破解产教融合的难点、堵点和痛点,不断优化产业和教育生态,其中最重要的一项工作任务就是靶向育好产业人才。

  作为牵头企业,新疆泰昆集团有限责任公司率先尝试,投资1000余万元与新疆农业职业技术大学共建实验室、创新服务中心等,会同其他企业和学校共同设计定制化的培养方案,通过校企交替教学等方式共同培养人才,抓特色专业(群)建设,持续提升专业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目前,在联合体的大力支持下,新疆农职大45个专业完成了疆内各自专业相关的8400余家行业企业调研,建立并完善了企业人才需求清单等校企五张清单,行业企业深度融入人才培养全过程。

2024年9月6日,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工程学院企业教师开展双师同堂实训教学。图片由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提供

  在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工程学院,由校企共建的实训室达11个。近几年,该学院持续加强与企业的深度融合,在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方面实现协同育人,校企合作企业达128家,该学院“双师型”教师中有23名来自企业,其承担的课时占到实践课时的22%。

  “我们定期访企拓岗,拓展合作渠道,把企业更多的实践场景放到教学中,结合人才培养方案,及时将产业发展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新标准‘四新’内容融入课程教学,强化学生实习实训。”新疆交通职业技术学院人工智能工程学院院长尉辉说,学院结合行业发展实际, 调研并制定“行业企业技术需求和供给清单”,开启传统专业升级改革,与企业共同确定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人才培养的适应性。

2月19日,自治区教育厅、新疆工程学院组织相关人员前往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走访调研。图片由新疆工程学院提供

  近年来,新疆工程学院紧密围绕新疆准东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产业需求,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提升科研服务能力,为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学校累计有5000余名毕业生扎根准东,服务于开发区骨干企业。该校党委书记李玉鸿表示,学校将继续发挥办学优势,聚焦园区“煤、电、铝、硅”四大主干产业,提供更多高素质毕业生及高水平人才资源,共同打造高能级科研平台,更好助力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当前,新疆一体推进教育科技人才发展,正以产业需求为锚点,打破学科壁垒,深化学科专业供给侧改革。自治区指导高校“一校一案”编制学校学科专业设置规划,明确主干学科门类、主干专业大类,形成专业链集群发展,培养产业发展急缺的理工农医人才,持续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真正将“十大产业集群”的规划图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实景图,逐步推进“教育链、人才链、创新链、产业链”四链深度融合,为教育强区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和创新动能。

来源:石榴云/新疆日报  责编:崔永军  主编:卢瑛   审核:王继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