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丁永为.二十一世纪初杜威教育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教育史研究, 2007 (2) [2]丁永为,胡根林.杜威的课程哲学说了什么[N].中国教育报, 2007 年 [3]丁永为,於荣.密歇根大学时期:杜威教育思想的早期史考察[J].巢湖学院学报, 2008(1 )。 [4]丁永为.费希特论人的使命、大学功用与学术自由[J].高教探索( CSSCI), 2008 (2) [5]丁永为.杜威的大学课程观及其启示[J].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2008 (4) [6]丁永为. 自由、权威与正义至上——对“卢梭悖论”的解决[J]. 现代教育论丛 (CSSCI), 2008 (10) [7]丁永为.学者的使命是什么? [J].高等教育管理 (CSSCI) , 2008 (6) [8]丁永为. 杜威女子高等教育思想研究[J].现代大学教育( CSSCI), 2009 (2) [9]丁永为.试析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杜威教育思想的演进——基于发生学方法的考察[J].山 西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北大核心), 2009 (3) [10]丁永为.论前哥伦比亚大学时期杜威教育思想的社会和哲学基础[J].南通大学学报(教育 科学版), 2010 (1 ) [11]丁永为.视界转换:重新认识杜威[J]. 上海教育科研( CSSCI), 2012 (8)。 [12]丁永为,兰玉婷.职业教育与民主——论杜威职业教育思想的当代意义[J].中国职业技术教 育(北大核心), 2012 (9 )。 [13]丁永为. 17 世纪英国绅士的素养与教育[J].教育科学研究(北大核心), 2012 (6) [14]丁永为. 杜威与斯尼登关于职业教育的论争[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北大核心), 2013 (9)(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 [15]丁永为.大学课程:以自识为目的,黑龙江高教研究(北大核心), 2013 (1 )(人大复 印资料全文转载) [16]侯晓颖,丁永为. 日本教育委员会制度的变迁——从 1948 年到 2014 年[J].外国教育研究 (CSSCI) , 2015 (10) [17]丁永为,孔德琳.学校传统是学校发展的逻辑起点[J].教育理论与实践( CSSCI), 2016(2 )。 [18]丁永为,孔德琳.道德教育中的知行关系:从杜威到陶行知[J].中国德育, 2016 (14) . [19]丁永为.杜威在中国[J].教育家, 2016 (9) . 胡静,丁永为.如何看待儿童的“无理取闹”——基于蒙台梭利的视角[J].陕西学前师范 学院学报, 2016 (7 ) 丁永为.工业社会、民主与教师专业精神[J].教育学报( CSSCI), 2016 (1 )。 [20]丁永为,荆美玉,闫宝萍婧.社会民主进程中的学校重建——杜威教育思想中的一个核心 主题[J].教育文化论坛, 2020 (2 )。 [21]丁永为.杜威学校为什么停办了? ——教育家办学的理论与实践困境[J].中国德育, 2020(8) [22]岳欣云,丁永为.论理智型教师及其培养——基于杜威教师观的解读[J].首都师范大学学 报(社会科学版)(北大核心), 2024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