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科研

教学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学科研 >> 教学 >> 正文

管理学院教学督导简报——卢函老师院级公开课

发布日期:2025-04-18    作者:杨小燕     来源: 管理学院      点击:

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提高实验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学习,管理学院于4月18日(第三节课)在南校区1113开展了《普通生物学》公开课活动。本次公开课由老师主讲,授课班级为小学科学教育2024级6班,学院所有没课的教师前来观摩学习。

一、课程导入:从生活到科学

老师以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病毒性疾病,如流感、艾滋病等为切入点,引发学生对病毒的好奇。通过展示相关的数据和新闻报道,让学生深刻感受到病毒对人类健康和社会生活的巨大影响,从而自然地引入本次课程的主题——病毒。这种从生活实际出发的导入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他们认识到科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知识讲解:多维度解析病毒

在课程讲解环节,卢函老师运用丰富的图片、生动的动画和简洁明了的板书,从多个维度对病毒进行了深入解析。

1.病毒的发现之旅:老师讲述了科学家们发现病毒的曲折历程,从伊万诺夫斯基对烟草花叶病的研究,到贝杰林克首次提出“病毒”的概念,再到后来电子显微镜的发明使人类首次看清病毒的真面目。这一系列的科学故事,让学生们感受到科学探索的艰辛与魅力,体会到科学是一个不断发展和进步的过程。

2.病毒的结构与形态:通过展示各种病毒的结构模型和高倍显微镜下的图片,老师详细讲解了病毒的基本结构,包括蛋白质外壳和内部的遗传物质。同时,还介绍了病毒多种多样的形态,如球状、杆状、蝌蚪状等,让学生对病毒的微观形态有了直观的认识。

3.病毒的生活方式与繁殖: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病毒独特的生活方式,卢函老师运用了比喻和类比的方法,将病毒侵入宿主细胞的过程比作“特洛伊木马”,形象地解释了病毒如何在宿主细胞内利用宿主的物质和能量进行自我复制和繁殖。通过动画演示病毒的繁殖过程,学生们清晰地看到了病毒从吸附、注入、合成、组装到释放的全过程,对病毒的生命活动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4.病毒与人类的关系:在这部分内容中,老师引导学生从辩证的角度看待病毒与人类的关系。一方面,病毒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严重的疾病,如艾滋病、埃博拉出血热等,给人类健康和生命安全带来了巨大威胁;另一方面,人类也在与病毒的斗争中不断发展和进步,例如利用病毒研制疫苗,预防疾病的发生;在基因治疗、生物防治等领域,病毒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通过讨论和案例分析,学生们学会了用科学的思维方式看待问题,认识到事物都具有两面性。

三、互动环节:激发学生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卢函老师十分注重与学生的互动交流,设置了多个互动环节,充分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1.小组讨论:老师提出了一些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如“如果没有病毒,世界会怎样?”“人类能否彻底消灭病毒?”等,让学生分组进行讨论。在讨论过程中,学生们各抒己见,思维碰撞出激烈的火花。每个小组代表发言后,老师进行了点评和总结,引导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2.知识问答:通过趣味知识问答的方式,老师对本节课的重点知识进行了回顾和巩固。学生们积极抢答,现场气氛十分活跃。这种互动方式不仅检验了学生的学习效果,还增强了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动力。

四、课程总结与展望

课程结尾,卢函老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了系统总结,强调了病毒在生命科学中的重要地位以及研究病毒的意义。同时,鼓励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中,继续保持对科学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关注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为未来的科学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

(作者:杨小燕 编辑:卢函 审核:郭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