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到新疆,不知祖国的辽阔”
大美新疆不仅拥有迷人的景色、香甜的瓜果
更有富饶的文化和淳朴的民风
从“五星出东方利中国”织锦承载的丝路记忆
到桑皮纸技艺凝结的民族智慧
每一寸土地都流淌着多元一体交融的文化血脉
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张学森是首都经济贸易大学2024年选派的援疆教师。
目前,他在新疆和田学院执教,主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概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等课程。
今天,让我们一同走进张学森老师的文字,感受首经贸援疆教师那份不变的初心与坚守,聆听他在昆仑山下,为和田学子悉心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种子的动人故事。

飞机掠过塔克拉玛干沙漠边缘,降落在和田。干燥的风沙扑面而来,站在和田学院的讲台上,台下坐着维吾尔族、哈萨克族、柯尔克孜族、汉族的同学们——他们都是中华民族大家庭的重要成员,目光清澈,带着共同的探寻渴望。与他们对视时,我看到的不是差异,而是对知识与认同的共同期待。
我是一名从北京来的思政课教师,这份联结民族心灵的责任,沉甸甸的。
初登讲台,我讲授的内容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课间,维吾尔族女生热娜・吾加西木犹豫着走近讲台,轻声问:“老师,北京与和田相隔千里,我们真的是一家人吗?”这个朴素的疑问像石子投湖心,让我猛然醒悟:抽象的“共同体”概念,若不扎根这片土地的血脉、回应学子的现实关切,便只是空中楼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根基在历史共源性、发展共享性、情感共通性。作为思政课教师,我的课堂必须“行走”起来,在历史现场、现实脉动与心灵共鸣中,播撒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为让学生真切感受“我们从哪里来”的历史共源性,在学校组织下,我和学生们走进和田博物馆。站在“五星出东方利中国”汉代织锦护臂前,时间仿佛凝固。我指着玻璃下清晰的“五星”图案与汉字铭文说:“这织锦就出自我们脚下的遗址。你们看这丝线、这技艺、这汉字,哪一样不是中华文明星河中的璀璨星辰?我们的祖先早就在丝绸之路上,用商贸、文化与血脉交融,共同书写中华民族的壮阔历史!”
维吾尔族姑娘阿依谢姆古・阿克齐贴近玻璃,指尖轻轻点向织锦纹路,又抬头望向我,和同伴低声交流。她时而指着“五星”图案,时而抬手轻拍胸口,眼里满是惊喜。后来她告诉我,当时对朋友说:“原来我们的祖先早就认识,早就在一起了。”
那一刻,历史不再是冰冷文字,化作血脉相连的实证。认同的种子悄然落入学生心田,消融了地理距离带来的陌生感——这正是思政课从地方文化宝藏中活化教学资源的生动实践。
如何让“区域协调发展”“各民族共同走向中国式现代化”的理论照进现实?我选择了最“接地气”的案例——和田大枣的甜蜜旅程。
“咱们聊聊这颗枣的旅行。”我话音刚落,一个同学率先举手说道:“品种改良靠兄弟省市农科专家,浇水用的是国家专项水利工程支持的滴灌!”后排同学紧接着补充道:“运输要靠援疆省市建的现代化仓储和冷链车,我们还跟着援疆教师学过电商卖枣,平台给店铺引流,去年销量特别好!”
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小小的红枣串起天南地北的联结。我顺势引导:“试着想想,每卖出一箱优质红枣,多少收益会变成村里的新学校、乡里的新卫生所?”
经济知识瞬间具象为看得见的“共享”果实,“共同体”的概念在学生心中变得真切。当载枣货车驶向远方,流通的不只是商品,更是知识的力量、民族团结的纽带,是思政课连接理论与实践的生动注脚。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最深层的是文化认同与情感交融。古尔邦节前,我和学生聊起中华文化“分享”的传统:“《周礼》里有‘分胙(zuò)’的说法,把祭祀的肉分给大家同食,象征团圆共享。”
话刚说完,热娜・吾加西木立刻举手:“老师!古尔邦节时,我们家也会把煮好的羊肉分给邻居,不管是维吾尔族还是汉族,大家一起过节才热闹!”

聊到和田桑皮纸时,我说:“它用桑树皮做原料,要经剥料、捶打、抄纸等多道工序。汉唐时,中原造纸术传入西域,与本地桑皮加工技艺融合成这门手艺;与此同时,西域的葡萄、苜蓿、胡旋舞也传入中原,丰富了中原的物产与文化。桑皮纸的传承,正是各民族文化‘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共同塑造中华文化的见证。”
这种深植历史的文化共鸣,是思政课浇灌认同之花的源泉。我愿在每一次心与心的交流中,让“中华民族一家亲”的理念像石榴籽般紧紧相拥。
新疆和田学院党委常委、副院长张增田是首都师范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他和张学森老师同期援疆。张增田教授评价,张学森老师政治立场坚定,站位高,他精于研究、勤于教学,让思政课变得更加灵动,深受同学们的喜爱。

张学森(三排正中)与同期援疆干部合影
同张学森老师一同抵疆的有首经贸党委研究生工作部、研究生院干部崔时雨。崔时雨谈到,时常能看到张学森老师和同学们促膝交流,这一幕幕宛如一幅幅民族大团结的画卷。
新疆和田学院2023级学生布阿提开姆·凯尤木认为,张学森老师在课堂上经常分享时政消息,他上课特别认真,课堂从不枯燥,自己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张学森(二排左一)与同期援疆干部在刚刚挂牌的新疆和田学院门前合影,新疆和田学院于2024年5月成立,其前身为和田师范专科学校与新疆维吾尔医学专科学校
援疆之路,步履不停
张学森说:
“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
那一颗颗‘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种子
已深深播种下
我心中的信念愈发坚定,
我将继续深耕思政教育大课堂,
做昆仑山下与和田师生
并肩的‘育苗人’!”
张学森,首都经济贸易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新疆和田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副院长(挂职,正科级)。主要从事世界社会主义运动、意识形态安全等问题研究。目前主持承担国家社科基金西部项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社科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思想理论教育导刊》《世界社会主义研究》等期刊发表多篇期刊论文。
(来源: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责编:崔永军 主编:卢瑛 审核:王继青)